浅谈商业建筑内部空间设计

作者:万维商业空间设计时间:2022-07-13 15:09:54浏览:1355次

规模集约化、业态国际化的商业综合模式转变。人们的购物需求从传统的目的式消费向体验式、一站式综合消费模式提升。商业建筑设计也应与时俱进,不断创新,从商业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入手,理清商业建筑内部交通流线、空间组织的关系。笔者认为,商业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就是一种商业建筑的统筹设计。它包含交通流线、主要空间、辅助空间、共享空间等。

1.交通流线设计

商业建筑的发展至今,现有的商业模式大致分为购物中心模式(SHOPPINGMALL)、商业街区模式(SHOPPINGSTREET)。交通流线作为商业内部空间的“主动脉”,为参与商业活动人流的引入、商业人气的聚集、体现商业价值“穿针引线”。交通流线设计内容包含水平交通、垂直交通、人员疏散等。(如图1所示)

图1   某购物中心二层局部平面示意图

1.1 水平交通

水平交通是交通流线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由参与商业活动的人行通道、内部货物服务通道组成的水平交通网络,与楼梯、自动扶梯、电梯等垂直交通设施形成立体交通网络。水平交通作为顾客人流、商品展示的载体,使人流导向合理、分配均衡,让顾客、服务人员、商品三者关系紧密联系。合理的水平交通设计就是让各种商业业态拥有好的商品展示面、均好性,做到无死角无盲区。常用的做法是平面上采用“迂回”,空间竖向上采用共享“中庭”、“回廊”街区等。内部货物通道也叫后勤物流通道,要求路径便捷通达,与商业卸货区或仓库紧密联系,尽量减少人、物流间相互干扰。同时内部货物通道在火灾情况下兼作人员疏散通道,与疏散楼梯相连,形成立体的人员疏散系统。水平交通的空间尺度是水平交通设计的理论依据,根据业态的分类、规模、客流量及同一时间人员的疏散宽度来综合考虑。(如图2所示)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图2  某购物中心街区水平交通空间

1.2垂直交通

垂直交通又称竖向交通,是交通流线设计中实现平面层与层空中转换的纽带,也是商业业态竖向组合的必要条件。垂直交通设施包含自动扶梯、载客电梯、载货电梯、消防电梯、疏散楼梯等。垂直交通设施很好地将首层顾客人流、货物商品输送至竖向各层商业业态空间中,有利于商业内部各层空间的均好性,同时也是为内部人流交通、后勤服务顺畅提供便利。在火灾情况下确保人员安全疏散,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

垂直交通设施应结合商业业态的分布情况、人流集散、自身功能特点、营业时间等合理布置。消防电梯、疏散楼梯作为垂直交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,除满足平时使用的人流交通外,在火灾时兼作为消防救援、人员安全疏散的专用通道,为减少人员伤亡、财产损失的消防安全有力支撑。在设计过程中,根据建筑防火分类,结合商业内部功能特点,防火分区的划分,严格控制其合理的布置距离、数量、疏散宽度。(如图3、图4所示)

图3  某购物中心共享中庭垂直交通空间 

 图4  某购物中心共享中庭垂直交通空间
1.3人员疏散

人员疏散是交通流线设计的主题和消防安全的有力保障。根据商业建筑内部空间交通流线布局特点,结合顾客消费的行为习惯,“从哪来打哪回”的行为心理,人员疏散路径宜与交通流线重合。设计应尽量便捷、通畅,避免过多转折,安全出口、疏散方向均应有明显的标识、指示标志,并配置相应的消防设施,以保证火灾紧急情况下,内部所有人员能够疏散至室内、外安全区。

2.主要空间设计

商业建筑内部主要空间就是各种业态功能空间,为顾客参与商业活动、购物体验的场所。根据业态功能特点、规模、空间要求的不同,所处位置也不同。根据业态的种类分为餐饮、百货、休闲娱乐、超市、影院、溜冰场等,根据业态的重要性分主力店、次主力店、普通名店等。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商业业态合理布置,以主力店为支撑,名店为补充的设计原则。主要空间设计的主要内容为空间尺度和平面布置。

2.1 空间尺度

空间尺度作为主要空间功能的基本要素,它涵盖主要两个方面内容,即空间高度及平面单元有效尺寸,简言之就是指建筑层高和结构柱网。应根据业态功能使用的基本要求区别对待,像影院、溜冰场、宴会厅等这样的特殊主力店,通常可以竖向跨两层达到10.2米,净高8.6米左右。对于电影院IMAX观众厅超大型空间,为追求视觉、音响效果,往往需要跨三层,做到14.0米左右的空间净高。从商业建筑内部空间形式出发,许多大悬挑、移柱、减柱等非常规的结构变化也应运而生,为追求空间变化,适当提高建筑层高或局部错层。平面单元有效尺寸主要体现在结构柱网布置,结构柱网除作为建筑内部空间主要竖向承重构件外,兼作为建筑空间界限,柱网尺寸布置直接关系到商业空间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性。设计中应综合考虑、灵活运用。

2.2 平面布置

平面布置是商业空间设计的核心内容,平面布置不是简单地将各商业业态沿交通流线序列布置、或随意组合。设计时应主次分明、科学规划、统筹安排,做到商业价值均衡,业态功能互补,平面布置科学。主力店的位置选择,对商业运营至关重要。如大型生活超市,平面布置上,需要大进深、大开间,同时需要柱网布置规整,功能相对独立,不像百货需要好

的展示面和交通动线,通常布置在地下室与停车库贴邻,合理利用地下空间,提高土地使用效率。电影院、溜冰场类似功能业态,规模大(一般在3000-5000平米),空间高,平面上要求柱网跨度大,一般布置在商业建筑内部顶层比较合适,结构布置上也经济合理。同时这种功能可与休闲娱乐(KTV、电玩城)业态平面组合。从运营管理上,也方便实现夜间错时管理,又不相互干扰,平面布置上应紧邻垂直交通附近或设独立的出入口;这类功能业态属人员密集场所,消防安全管理难度大,火灾危害大,设计时应靠建筑外墙布置,并留有供消防救援的窗口,室内宜独立设置并与其他区域采用防火分隔措施,室外应布置一定的人员集散场地供人员安全疏散等相关设计。

3.辅助空间设计

商业建筑内部辅助空间作为主要空间的配套,在商业建筑内部必不可少,为维系商业活动的正常运转提供后勤保障,与主要空间紧密联系。辅助空间包括卫生间、设备用房、卸货区、仓储、停车库等。设计时以功能需求、服务、经济、适用、共享为原则,科学统筹、合理规划。

3.1 卫生间

辅助空间中的卫生间布置应人性化,根据商业规模、人员密度,配备一定数量的男、女蹲位,考虑特殊人群,对于大、中型商业还需要独立设置无性别专用卫生间、残疾人卫生间等。公共卫生间应布置在交通动线的末端或次要通道上,有一定的私密性,通常按照服务半径不大于50米布置在各层平面。在公共卫生间附近配备清洁间、开水间、婴幼儿配乳间、喂乳室等服务间。在综合商业建筑内部,主力店、次主力店根据其服务管理模式、错时经营的需要,应独立设置卫生间,比如电影院、KTV、大型超市、宴会厅等。

3.2 设备用房

辅助空间中的设备用房包括变配电房、发电机房、空调机房、锅炉房、消防水泵房、消防水池、消防控制室、弱电机房等,规模占整个商业建筑的3%-5%左右。为节约土地成本、减少噪声污染通常设计在地下室靠近负荷中心部位,通过专门的管道、井将信息和能源传输到各商业内部空间,达到智能管理、资源共享、消防安全的目的。可以与车库组合布置,自成一区。平面布置及柱网应尽量规则,以便设备布置合理,节约空间。

3.3 卸货区、仓储

卸货区和仓储的设计应考虑车行交通合理,物流通达便捷,为提高土地利用率,营造好的室外环境,减少地面交通的相互干扰,习惯将商业建筑的卸货区、仓储布置在地下室靠车库出入口位置。为解决卸货区的环境卫生、垃圾堆放问题,应独立成区,区域内应设垃圾间、污物清洗间、消毒间、收发室、仓储间、货梯间、地面集水井等。

3.4 停车库

停车库作为商业建筑内部辅助空间,商业价值的重要体现。针对商业建筑所在地城市的经济发展、城市交通状况、生活水平等,各地区均有相关停车位数量配备的下限指标要求。在商业建筑内部,根据商业业态功能、规模,通常按面积比例设计小型车车位数量,除此之外,还需配备一定数量专用车位,如大巴车位、货车装卸车位、出租车临时停靠车位、非机动车位等。停车库的设计形式多样,按平面位置有地上车库和地下车库,按停车方式有普通车道式机动车库、机械式机动车库、室内有车道的复式机动车库等,按车类别有机动车库和非机动车库。在具体设计时,可根据商业建筑本身具体情况、业态需求、消费行为习惯等合理规划。通常将停车库与商业业态进行平面组合和竖向组合,从综合成本和空间尺度上来看,结构柱网较经济的柱网尺寸为8.1m-8.4m,且可与商业柱网协调统一。

4.共享空间设计

共享空间即是交通流线上的主要节点,也是区域人流集散的中心,同时兼作为商业建筑内部展销活动的共享平台。一般来说,共享空间在商业建筑内部主要以两种形式,即购物中心模式(SHOPPINGMALL)的共享中庭和商业街区模式(SHOPPINGSTREET)的室内商业街广场。在建筑内部有很好的商业展示性和交通可识别性,承接着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的核心作用,连接内部交通流线上的主、次动线,作为区域人流集散的主要节点。(如图5、图6所示)

图5  某购物中心共享中庭

图6  某商业内街区

共享空间的设计应结合内部交通流线,根据商业模式、规模、功能综合考虑,做到平面尺度适中,大而不疏,小而不密。对于购物中心模式(SHOPPINGMALL)的共享中庭,一般设计在区域交通核心,顶部有阳光顶棚,底层可临时布展、新品发布及文化传媒等各种商业活动,二层以上设环形围廊,与中庭竖向交通扶梯、观光电梯等垂直交通设施连接,形成各层交通“核”,商业业态以“核”为中心,呈放射状布置,水平交通成环形布置。根据商业平面规模、交通组织,可采取双“核”,甚至多“核”布置形式。近些年来,随着商业建筑体量巨大,功能业态多样化趋势,商业街区模式(SHOPPINGSTREET)在全球的兴起,发展势头强劲。其共享空间在形式上的体现就是室内商业街广场。在空间和尺度上相比共享中庭更大,布置的基本原则与购物中心模式(SHOPPINGMALL)的共享中庭如出一辙,唯一不同的是,由多个广场(多“核”)沿商业内街呈序列布置,串联而成形成交通主动线。根据内街的长度和室内业态的平面组合,室内商业广场(“核”)一般布置在内街的转折点或者沿街长度方向间隔布置,以利于人流集散,区域均衡。从建筑消防安全角度考虑,这种商业街区模式内街总长度一般宜控制在300米以内,即符合人的心理又降低了消防救援的实施难度。


综上所述,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是跟随商业运营模式的不断更新而发展的,是以适应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。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应更人性化、智能化。设计理念更具有前瞻性、艺术性、科技性和多样性。

 

注:本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仅作学习分享,不做商业用途,侵删,谢谢!

在线咨询


QQ咨询


微信咨询


联系我们